投資理財有賺有賠,買多不等於風險分散,購買前請詳閱麥道森專欄!
本文經麥道森專欄授權改寫刊登,原文刊載於此
現代人愈來愈重視理財,擁有投資部位的人也愈來愈多,但投資前你會考慮些什麼?
是自己跳下去研究,還是直接聽「老師」報名牌?
麥道森在幫一位熟人A君做基金義診時,發現他的投資組合有幾個特殊的現象,這可能也是很多投資人的縮影。
我們先來看一下A君如何配置他一筆七位數以上的資產:
資產類別 | 區域/國家 | 基金檔數 | 分散性 | 比例 |
股票 | 全球 | 1 | 佳 | 1.3% |
美國 | 3 | 中等 | 4.8% | |
台灣 | 5 | 差 | 8.4% | |
中國 | 2 | 差 | 5.1% | |
美國+中國 | 2 | 中等 | 3.0% | |
歐洲+美國 | 1 | 中等 | 2.0% | |
亞洲 | 6 | 中等 | 15.1% | |
能源 | 6 | 中等 | 22.8% | |
新興市場 | 19 | 中等 | 24.6% | |
俄羅斯 | 1 | 差 | 3.3% | |
韓國 | 2 | 差 | 2.3% | |
債券 | 高收益債 | 2 | 中等 | 6.0% |
新興市場 | 1 | 中等 | 1.3% | |
總計 | 51 | 100.0% |
這樣的配置有什麼問題呢?
• 集中式的分散
雖然A君投資的基金高達51檔,但它們大多是區域性甚至是單一國家型。
這些投資概念相近、同質性高的基金,在風險降臨時的走向也會高度相關,也就是說,如果再來一次金融危機,那這些基金都會同時重挫。
麥道森挑選了其中幾檔基金,用相關係數矩陣計算它們的關聯性:
相關性 | 1 | 2 | 3 | 4 | 5 |
1 | 1 | 0.459 | 0.414 | 0.209 | 0.424 |
2 | 0.459 | 1 | 0.529 | 0.634 | 0.576 |
3 | 0.414 | 0.529 | 1 | 0.475 | 0.901 |
4 | 0.209 | 0.634 | 0.475 | 1 | 0.496 |
5 | 0.424 | 0.576 | 0.901 | 0.496 | 1 |
(1.群益創新科技 2.JF東協 3.貝萊德世界礦業 4.坦伯頓拉美 5.美林新能源)
投資組合中,有些標的的相關性甚至高達0.9!不用懷疑,這樣乾脆買一檔就好了!
• 股票跟債券的比重偏頗
債券占整個投資組合的比重僅7.3%(高收益債6.0%+新興市場債1.3%),姑且不論這兩個工具對投資組合的風險與報酬特性,這樣投資很明顯就是沒有配置的觀念。
尤其,這些標的散落在四家銀行跟一家香港的券商…這等於業務員說什麼就買什麼,錯把業務當作專家。
一個分散性較佳的債券投資組合,一定不是只有高收益債+新興市場債,會這樣建議完全就是看過去績效好就來建議客戶,又錯把非核心資產當核心資產投資。
除了資產配置有問題,麥道森發現A君的投資方式也有問題!
• 大量的單筆投資
A君全部都是用單筆投資來購入這些分散性不佳的標的,而某些同質性的部位,A君可能會買兩次到三次,但成本卻相近。
這個現象可能代表,業務人員在基金已經漲了一段時才建議客戶購買,但是下跌時卻沒有建議客戶攤平或停損;更可惡的是,當這些基金又漲回成本附近甚至更高時,才又建議客戶加碼!
會出現這樣的情況,應該是業務員在市場好時叫很多客戶買進,但當市場下跌,他們卻不敢去面對客戶,只能徬徨無措地祈求市場回升,更厲害的業務會根本忘記推薦了客戶什麼標的,反正公司推什麼就賣什麼,需要業績時才打電話給這些「好客」(會一直買而且不會客訴的客人)就好。
從A君的基金義診結果我們可以看到,並不是買了很多檔基金就表示做到了風險分散,如果只是盲目跟從業務員的推薦,很可能就會像A君一樣,花了很高的成本,卻換來一個缺乏配置觀念的高風險投資組合。
那怎麼樣的資產配置才合理呢?
下一次麥道森會用「核心」與「衛星」概念,帶你做出合適的資產配置,記得回來和我們一起為財富自由的目標努力喔!
※文章中提及之標的僅為舉例說明之用,無推薦之意
There are 0 comments